华东师大校史馆新开,历史风貌区亮相

时间:2021-10-09

  华东师大校史馆坐落于中山北路校区历史最悠久的老建筑区,与建于1930年的群贤堂、大草坪和1946年的思群堂组成有机整体,构成华东师大校史风貌区。

undefined

华东师大校史馆新开

  10月8日,在华东师大建校70周年华诞即将来临之际,修缮一新的华东师大校史馆重新亮相开馆。华东师大原党委书记、111岁的新四军老战士施平为校史馆题写馆名,并通过云揭幕的方式,和在开馆仪式现场的原校党委书记张济顺、童世骏,原校长张瑞琨、王建磐、俞立中,以及校党委书记梅兵、校长钱旭红,共同为新校史馆揭幕。

  华东师大原党委书记、111岁的新四军老战士施平为校史馆题写馆名,并通过云揭幕的方式,和在开馆仪式现场的原校党委书记张济顺、童世骏,原校长张瑞琨、王建磐、俞立中,以及校党委书记梅兵、校长钱旭红,共同为新校史馆揭幕

校党委书记梅兵、校长钱旭红共同开启校史馆大门

校长钱旭红为“校史馆志愿者讲解队”授旗

  老领导吴铎、杜公卓、罗国振、庄辉明、范军,以及副校长雷启立、顾红亮,校党委常委、组织部长程静,校长助理、校庆办主任斯阳;复旦大学档案馆馆长黄岸青,上海交通大学档案文博管理中心主任张凯,同济大学档案馆馆长林强,上海财经大学档案馆馆长喻世红;上海华成实业有限公司项目主管张垠等参加仪式。

新校史馆向校庆献礼

  校史馆是大学校园独特的文化空间,是大学历史发展的缩影和写照。为迎接华东师大建校70周年,进一步传承师大精神,两年前,华东师大决定重建校史馆,对校史馆和群贤堂区域进行重新规划,将群贤堂作为校史馆的有机延伸,打造成师生满意、校友满意、同行赞誉的一流大学校史馆,向华东师大70周年校庆献礼。

新校史馆布展建设

  经过一年多的修缮和布展建设,新校史馆终于今年9月中旬建设完成。新校史馆总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其中主体占地400多平方米,展陈内容主要包括五大部分,即:缔建新中国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探索新型社会主义师范大学(1951-1977)、建设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1978-1995)、创建世界知名大学(1996-2016),以及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2017- )。

  新校史馆通过图文、视频、实物、互动等多种方式,全景式展现华东师大建校70年和办学142年来的文化传统、办学成果和社会贡献。在展陈空间上,校史展览实施“1+1方案”,即校史在校史馆展陈,人物在群贤堂展示,达到了校史展陈和历史建筑的完美融合。

  新校史馆在展陈方式和展陈内容上都推陈出新,有不少首次公开和珍贵的展品,比如大夏大学校友郭大力翻译的中文全译本《资本论》的首个版本、田汉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歌词、光华大学为感谢校董捐地助学树立的昭德碑、毛泽东主席批注冯契先生的《怎样认识世界》一书、陈吉余院士为浦东机场建设向上海市政府的建议手稿,以及戴家祥先生《金文大字典》手稿等等。

华东师大党委书记梅兵致辞

  华东师大党委书记梅兵在致辞时表示,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时就强调:“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校史馆的开馆,是学校为建校70周年献上的一份特殊礼物,也是我们致敬先贤大师、传承红色基因、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学校将以校史馆对外开放为契机,继续把校史资源利用好、把文化传统发扬好、把大学精神传承好。

原党委书记童世骏,原校长俞立中

王建磐老校长在校史馆找到自己的历史老照片

原校长王建磐、张瑞琨与原党委书记张济顺

副校长雷启立主持仪式



新校史馆展览亮点解析



郭大力首个中文全译本《资本论》初版

  新校史馆在大夏大学实物部分,重点展示了校友郭大力所译首个中文全译本《资本论》初版。1938年,在华东师大前身大夏大学校友郭大力历经数年的艰辛努力下,《资本论》首个中文全译本问世。

华东师大讲述《资本论》首个中文全译本的诞生历程

  《资本论》被誉为马克思一生最伟大的理论著作、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资本论》中文全译本极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使马克思的这部伟大著作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

在大夏大学期间,郭大力主修哲学并认识了不少进步人士。尤其受哲学家李石岑老师的影响下,郭大力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并尝试翻译《资本论》。第一次国内革命的失败,更是让郭大力深感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意义,并决心要将马克思的重要著作《资本论》,完整地译介给中国人民。郭大力翻译《资本论》的过程虽然充满艰辛和苦难——既有国民党当局的压制,也有居无定所、贫困和疾病的折磨,还有译稿在日寇炮火中被焚毁的灾祸,但他排除万难完成了翻译工作。1938年8月至9月,郭大力、王亚南翻译的《资本论》首个中文全译本在上海出版,《资本论》这部马克思主义经典巨著终于以完整的面貌展现在中国人民面前。


捐地办学:光华大学《王省三先生暨费佩翠夫人昭德之碑》

  在光华大学实物部分,重点展示了《王省三先生暨费佩翠夫人昭德之碑》。这块碑石是华东师大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校史石碑文物。

undefined

89年后重返华东师大!一块石碑竟深藏百年教育强国梦

  此碑为华东师大前身光华大学在建校五周年之际,即1930年6月3日校庆日竖立的纪念亭和纪念碑,系为表彰外交家王省三夫妇捐赠沪西家族田地为校地而立,以表垂之久远。

undefined

1930年6月3日,光华大学为王省三先生建设纪念碑

  碑高153cm,宽66cm,厚11cm;碑身文字由光华大学国文系教授、钱锺书之父钱基博撰写,童斐(字伯章)书写并篆额。碑刻整体完整,仅少量文字漫漶不清;该碑原竖立在光华大学大西路校园(今东华大学)内的碑亭内。1937年“淞沪抗战”爆发,光华大学遭遇日军毁灭性轰炸,碑亭、碑座以及校园建筑被炸,石碑也由此下落不明。2019年5月24日,华东师大校友郭廷芳、张束夫妇向学校捐赠此碑。


新中国成立后新组建的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

  1951年10月16日,华东教育部部长孟宪承在华东师大中山北路校区思群堂内宣布:华东师范大学正式成立!

1951年10月16日,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成立暨开学典礼

  这一刻的到来经历了长时间的筹备。1951年7月12日,华东教育部正式报请中央教育部审批成立华东师范大学。7月18日,华东教育部分赴大夏大学和光华大学,向两校师生宣布:经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批准,以私立大夏大学、光华大学文、理科为基础,加上复旦大学教育系、同济大学动物系和植物系、沪江大学音乐系及东亚体育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华东师范大学。

  9月26日,新老学生1032人入学报到,其中各校并入老生698人,暑假招收的新生334人。10月1日,学校原计划举行成立暨开学典礼,为使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提高对师范专业的认识,逐步树立为人民教育事业服务的思想,决定先进行2周建校学习。

undefined

1951年,孟宪承校长在成立大会上讲话

  经过两周学习,1951年10月16日,全校师生员工1000多人在大礼堂隆重举行华东师范大学成立暨开学典礼。华东教育部部长孟宪承任大会主席,上海市副市长潘汉年,华东军政委员会文教委主任舒同、副主任陈望道,华东教育部副部长唐守愚、沈体兰,上海市教育局局长戴白韬以及华东文教机关、上海各大专院校的负责同志到会祝贺。孟宪承郑重宣布:华东师范大学正式成立。至此,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新组建的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正式诞生了。


胡焕庸与“胡焕庸线”及其后续

  新校史馆重点展示了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的相关事迹:胡焕庸提出的“胡焕庸线”、胡焕庸所著《淮河的改造》(“华东师大学习与研究丛刊”之一种)以及胡焕庸教授生前的影像资料等。

  1957年,中央教育部批准华东师大成立人口地理研究室与河口海岸研究室,分别由胡焕庸、陈吉余任主任。图为胡焕庸在工作室前留影。

  1935年,胡焕庸在论文《中国人口之分布》中提出了黑龙江瑷珲(现黑河)—云南腾冲的人口地理分界线,即著名的“胡焕庸线”。这条线首次揭示了中国人口分布规律,即该线两侧人口疏密悬殊,东南侧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36%,而人口却占全国总人口的96%;西北侧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64%,人口仅占全国的4%。

  1935年,胡焕庸在论文《中国人口之分布》中提出了黑龙江瑷珲(现黑河)—云南腾冲的人口地理分界线,即著名的“胡焕庸线”

  1950年,胡焕庸担任治淮委员会技术委员会委员兼资料室主任,参与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项重点工程——治理淮河工程,参加了苏北灌溉总渠的定线工作。1953年9月起,胡焕庸先后出任华东师大人口地理研究室主任、人口研究所所长等。此后几十年间,他先后完成了一系列人口地理学方面的论文和著作。

  上世纪80年代,在“胡焕庸线”基础上,他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他提出的人口“八大区理论”,用数据证明了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的密切关系,以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胡焕庸著《淮河的改造》

  在此基础上,他发表了关于“八大区理论与经济圈规划”的研究成果。已是耄耋之年的胡焕庸还撰写了《近三十年来地学大革命中新兴的一门生态地理学》,提出生态地理学的目的在于改善环境、整治国土、保护人类。晚年的胡焕庸视力衰退,右手因止不住地抖动不能书写,于是采用左手执笔。

  他说:“别人的时间是一年一年计算的,而我的时间是一天一天计算的。只要我的呼吸不停止,我的工作也就一天不能停止。”


服务国家战略:浦东机场选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等科研档案现身校史馆

  新校史馆对华东师范大学作为全国重点大学,服务国家战略的有关成就进行了重点展示:陈吉余院士《关于浦东国际机场建造在沿海滩涂之上的建议》的手稿以及青草沙水库建设、陈彪如教授《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与思路研究》的论文、包起帆教授团队打造融合北斗集装箱物流跟踪与监控系统及相关国际标准……

  浦东国际机场:在浦东国际机场选址初期,陈吉余就建议借鉴纽约肯尼迪机场、日本成田机场等的成功经验,把机场建到海滨沼泽上。他认为,在川沙、南汇交界的海堤外,选择适当的潮滩建造新机场,既可节约熟地,又可围海造地,用于机场发展,并可与长江口的治理相结合,可谓一举数得。而且,海堤外还可避免人工设施的干扰,有利于航行安全,并降减城市噪音。然而,1995年浦东国际机场项目即将启动,机场仍定址江堤以内。

那年8月31日,陈吉余直接致函市领导,为机场选址的科学合理性据理力争。这封信函引起上海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并批请规划部门周密研究。

陈吉余:关于浦东国际机场建造在沿海滩涂之上的建议

  当年,陈吉余的建议得到了肯定和采纳,机场规划范围向海边平移700米,机场因此增加面积7平方公里,通过围海促淤,还有18.8平方公里土地可供机场后期工程建设,价值30多亿元。至于节省的拆迁安置费和飞行安全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是无法估量。

  为防止鸟害侵扰机场安全,陈吉余还牵头组成多学科课题组,在机场附近地区进行了水文、气象、植被、鸟类活动等调查,确定将浦东机场以东约11公里处的九段沙辟为种青引鸟地区。这里有3000亩的芦苇高滩,还有上沙、中沙草滩1.2万多亩。机场如白色的大鸟凭海而立,过境小鸟栖息于对岸沙洲的碧树绿草丛中,这对防止鸟撞飞机和保护生态环境起到积极作用。

青草沙水库:上海百姓能喝上优质安全的饮用水,要感谢陈吉余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有远见的科研专家。

  上世纪90年代初,任职华东师大水资源研究组的陈吉余,最早提出了取水长江河口的论证报告。当时从宝山区大陆岸线而言,已无可建水库的岸线。在浦东江岸,岸线也所剩无几。即使见缝插针建库,很有可能遭遇上游污水排放的问题。陈吉余等专家就提出到江心滩去筑库蓄水,既可取得优质水源,又有大片潮滩和潮汐通道可用。再考虑路程、管线和工程便利,长江三岛中距市区最近的长兴岛便进入人们的视线,面积达70平方公里的滩地沙洲——青草沙脱颖而出。

  然而,青草沙上马需要破解咸潮入侵、河势稳定、环境保护等三大科学难题。首先便是水库要取的是淡水,可青草沙水域濒临入海口,咸潮常常回溯,水库要建多大,才能在咸潮到来时仍能保证淡水供应?

上海取水口变迁示意图

  陈吉余等专家进行了长达15年的数据监测和分析,还建立模型等进行评估预测,最终得出结论:青草沙有效蓄水量按供水规模719万立方米/天算,可保证连续50天不取水情况下的正常供水,足以抵御发生在长江口的自然灾害或突发性污染事故。如果按水库最大有效库容5.53亿立方米算,即使每天供水950万立方米,也能确保至少连续68天供应合格淡水。实践证明,时至今日,青草沙仍是上海境内水质最好、最稳定的饮用水水源地之一。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陈彪如1946年毕业于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回国后,先后在暨南大学、复旦、东吴、震旦大学经济系工作。1952年起,在华东师大政教系、经济系任教,曾任经济系主任、国际金融系名誉系主任、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为我国国际金融学科奠基人。

undefined

陈彪如: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与思路研究

  1984年底,他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论证了上海发展金融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提出如何建立证券市场,开放外汇市场,改革银行体制,开展国际金融市场业务的具体设想。此后,他明确提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议,并率领团队就如何建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做出专门研究。

  融合北斗集装箱物流跟踪与监控系统及相关国际标准:华东师大国际航运物流研究院院长包起帆带领的团队深耕于集装箱物流跟踪与监控领域三十余年,打造了融合北斗集装箱物流跟踪与监控系统及相关国际标准,实现我国在该领域国际标准制定零突破。

  华东师大包起帆团队领衔并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使中国北斗系统运用于全球集装箱物流跟踪。图为系统示意图以及集装箱电子箱封国家标准通过技术审查。

  此外,包起帆团队还创建了“移动互联网+云平台+NFC封条+智能手机”为架构的电子封条新系统,以智能手机取代了专用手持机和固定式读写器,大幅降低了使用成本。


推动国际化办学:合作创办中法联合研究生院、上海纽约大学、亚欧商学院等

  国际化一直是华东师大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战略,所以华东师大一直努力与国外知名大学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因此,新校史馆对中法联合研究生院、上海纽约大学、亚欧商学院等国际合作办学成果进行了重点展示。

  中法联合研究生院:中法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是华东师大与法国高师集团(巴黎高师、加香高师、里昂高师、雷恩高师)的联合办学项目,该项目于2002年11月经教育部批准正式启动。项目包括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项目和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两个层次。该项目运行至今,培养了大批优秀学生,得到了中法两国教育部门的高度评价。

  上海纽约大学:上海纽约大学成立于2012年,是经教育部批准,在上海市及浦东新区政府大力支持下,由华东师大和纽约大学合作创办的中国第一所中美合办研究型大学,也是纽约大学全球体系中具有学位授予资格的三大校园之一。

  亚欧商学院:由世界“双一流”建设高校华东师大与欧洲名校法国里昂商学院于2015年6月合作创立。学院融合华东师大多学科综合优势和法国里昂商学院商科教育底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在全球商业环境下的国际管理能力。


群贤堂汇群贤:华东师大“上海社科大师”展

  2019年,华东师大校长办公会决定将群贤堂将作为华东师大新校史馆的延伸区域。最终经讨论,华东师大入选的首批“上海社科大师”入驻群贤堂人物馆展示区。

群贤堂人物馆展示区

  2018年5月14日,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公布了首批“上海社科大师”人选名单,68位社会科学界已故著名学者当选。

向首批68位“上海社科大师”致敬!华东师大24位先生入

  据统计,华东师大共有24位先生入选,其中有20位是华东师大的教授,他们是吕思勉、廖世承、张耀翔、孟宪承、萧孝嵘、言心哲、胡焕庸、方重、施蛰存、李平心、王养冲、陈彪如、李春芬、吴泽、刘佛年、冯契、周原冰、陈旭麓、钱谷融、王元化(按出生年月排序)。另外4位分别是长期在大夏大学任教的王蘧常,长期在光华大学任教的王造时,光华大学毕业生杨宽,以及在华东师大担任过兼职教授的顾廷龙。



来源|档案馆 文|档案馆 戴琪 图|吕安琪 李振东 许多

编辑|吴卓佳 吴潇岚 编审|郭文君

编辑丨公共账号2

作者: | 信息来源: | 浏览次数:

上一条:历时三年,华东师大名师库上线
下一条:体育与健康学院3位校友联手捐资 为华东师大庆生

相关推荐

校庆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