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礼校庆,“华东师大70个高光时刻大型图片展”揭幕

时间:2019-10-16

10月15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暨华东师范大学成立68周年,“育人·文明·发展——华东师大70个高光时刻大型图片展”在中山北路校区揭幕。华东师大党委书记童世骏和老校长张瑞琨共同为展览揭幕。揭幕仪式由副校长孙真荣主持。

育人·文明·发展——华东师大70个高光时刻大型图片展展出

校党委书记童世骏和老校长张瑞琨共同为展览揭幕

副校长孙真荣主持揭幕仪式

作为新中国组建的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华东师大在68年的岁月里,始终与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同呼吸、共命运。回顾校史,学校1953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师范大学,1959年被中共中央指定为全国16所重点高等学校之一,1978年再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1996年成为“211工程”建设高校,2006年进入“985工程”建设行列,2017年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行列,全面开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

本次展览由档案馆发掘馆藏档案,经过半年多的准备,多次征询各方专家意见,撷取学校发展历史长河中70个高光时刻。通过生动精彩的图片展示,反映学校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国际化进程,以及传承文化等方面的成就。回眸68年一路走来的峥嵘岁月和光辉足迹,旨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一流大学,书写新时代“建教育强国”,“以教育强国”的奋进之笔。

档案馆馆长汤涛讲解图片展

观展嘉宾

“华东师大70个高光时刻大型图片展”揭幕

据了解,为方便师生校友参观,展览从即日起至10月31日,在中山北路校区图书馆一楼展出;11月1日至11月15日,在闵行校区办公楼一楼展出。

下面,选取几张记录历史瞬间的图片,揭秘照片背后的故事。

一、新中国组建的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

1951年10月16日,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部长孟宪承在今华东师大中山北路校区思群堂内宣布:华东师范大学正式成立!

这一刻的到来经历了长时间的筹备。1951年7月12日,华东教育部正式报请中央教育部审批成立华东师范大学。次日,《解放日报》报道了将成立华东师范大学的消息。7月18日,华东教育部分赴大夏大学和光华大学,向两校师生宣布:经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批准,以私立大夏大学、光华大学文、理科为基础,加上复旦大学教育系、同济大学动物系和植物系、沪江大学音乐系及东亚体育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华东师范大学。7月24日,华东师范大学筹备委员会在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成立。8月17日,华东师范大学筹委会在原大夏大学原址设立办事处,刘佛年任办事处主任。

随后,筹委会接收了群贤堂、思群堂、丽娃舍等原大夏大学校舍。8月22日,华东师大筹委会呈报华东教育部,请求拨款修理校舍。9月26日,新老学生1032人入学报到,其中各校并入老生698人,暑假招收的新生334人。10月1日,学校原计划举行成立暨开学典礼,为使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提高对师范专业的认识,逐步树立为人民教育事业服务的思想,决定先进行2周建校学习。

经过两周学习,1951年10月16日,全校师生员工1000多人在大礼堂隆重举行华东师范大学成立暨开学典礼。华东教育部部长孟宪承任大会主席,上海市副市长潘汉年,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舒同、副主任陈望道,华东教育部副部长唐守愚、沈体兰,上海市教育局局长戴白韬以及华东文教机关、上海各大专院校的负责同志到会祝贺。会上,华东教育部高教处副处长曹未风报告华东师大的筹建经过,华东师大筹委会副主任廖世承报告华东师大的任务,舒同、陈望道、孟宪承、戴白韬、同济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夏坚白先后向全体师生员工致贺词。舒同指出,师范教育是全部教育建设中的根本建设和中心环节,希望华东师大为新中国培养大批优秀的人民教师而努力。孟宪承说:“做一个人民教师是光荣的!”廖世承宣布,经华东军政委员会批准,全校师生去皖北参加土改2个月,作为开学后的第一课。邵家麟、许杰、钟泰等教授和学生代表在会上发言,表示决心以实际行动来迎接建校后第一个学习任务。至此,作为新中国组建的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正式诞生了!

二、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圣约翰大学重要学科并入华东师大  

1952年9月,华东师大师生在校门口热烈欢迎院系调整后前来报到的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浙江大学等校师生。

1952年6月至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大规模调整了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把中华民国时期效仿英式、美式构建的高校体系改造成效仿苏联式的高校体系。20世纪后半叶,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基本格局正是由此发端。在这次院系调整中,圣约翰大学理学院(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教育系及部分中文系,大同大学、沪江大学、震旦大学教育系以及浙江大学地理系等并入华东师范大学。

院系调整初期,由于华东师大河东教学区尚未建设完毕,从1952年至1954年,圣约翰大学校园作为华东师范大学分校。调入华东师大的原圣约翰大学学生的住宿、实验课以及专业课仍在原校园,教育学相关课程则在中山北路总校上。在化学馆建设完毕后,圣约翰大学实验室也搬迁过来。搬迁时,大的实验仪器用车运;小型仪器则采取学生排队,从圣约翰大学开始,经过凯旋路铁路桥,再到华东师大,通过一个个接力的方式传递过来。

曾任华东师大党委书记的严凤霞就是这时随圣约翰大学化学系一起进入华东师大就读的。当时还是学生的她先后担任中共圣约翰大学党支部书记和党委副书记,参与了院系调整中学生的思想动员工作。1953年她毕业留校工作,担任化学系党总支书记,至1986年开始担任华东师大党委书记。

三、列宁格勒师范学院院长杰普莉茨卡娅聘为华东师大校长顾问

1954年3月,华东师大聘请的苏联专家、教育学教授兼校长顾问、列宁格勒师范学院院长杰普莉茨卡娅在为受教育部委托举办的教育学教师进修班上课。

新中国建立初期,由于缺乏办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经验,我国提出全面学习苏联教学经验。1952年,华东师大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学习苏联教学经验,进行教学改革。从1954年开始,数位苏联专家先后到校介绍苏联教育思想与教学经验。其中,列宁格勒师范学院院长娥·芙·杰普莉茨卡娅是首位应聘前来华东师大工作的苏联专家,她在学校担任教育学教授兼校长顾问。

1954年2月15日上午,校长孟宪承等校领导亲自前往火车站迎接杰普莉茨卡娅。3月1日,华东师大受教育部委托举办的教育学教师进修班正式上课。本届进修班修业年限2年,由杰普莉茨卡娅教授主讲。1955年5月5日,杰普莉茨卡娅与副校长孙陶林、教务长刘佛年以及教育、生物系系主任等,赴上海中学参加全市性中学生物课观摩教学,听该校生物教师顾巧英上《动物学》课。12日又观摩了《植物学》课。观摩前,杰普莉茨卡娅为顾巧英做了辅导,之后又指导总结了先进教学经验。10月31日,为贯彻全国文教会议关于提高教学质量,全面发展的方针,提高教师的讲课水平,华东师大首次举行全校性观摩教学,观摩教育系副教授胡守棻讲授《教育学》课。课后举行评议会,杰普莉茨卡娅作总结。1956年7月15日,杰普莉茨卡娅任满回国。在工作期间,杰普莉茨卡娅还编写了《苏维埃教育学》《世界教育史讲义》等,并指导华东师大附中开展教学实验。回国前,中央教育部特颁发奖状,并举行了隆重欢送仪式。在杰普莉茨卡娅到校后,苏联普通自然地理专家谢·米·祖波夫、植物地理专家伊·亚·沙巴丽娜、生物学专家亚·亚·列别捷夫、化学专家尼·伊·居林等也先后应聘前来华东师大任教。

四、王建磐:华东师大培养的新中国首批18位博士之一

1983年5月27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北京举行我国首批博士学位授证仪式。华东师大校长刘佛年(二排右一)、博导曹锡华(三排右四)以及华东师大培养的第一位博士王建磐(三排左八)出席仪式。

1979年初,国家领导人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重点,但由于当时没有完善的学位制度,学位分级和学位授予标准不明确,阻碍了我国高层次人才的选拔与培养,人才的数量无法满足经济建设的需要。11月,在中国科学院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建立学位制度,并强调要从根本上解决制度问题。1980年2月,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被最终审议通过,确定我国设学士、硕士、博士级学位。

1981年12月,华东师大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2年11月6日,华东师大举行首次博士论文答辩。答辩者是数学系基础数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王建磐。主持答辩的有中科院学部委员、北京大学数学系段学复教授,南京大学数学系周伯埙教授,中科院数学所万哲先研究员,北京大学丁石孙教授,复旦大学数学系许永华教授,指导教师曹锡华教授。专家一致建议授予王建磐理学博士学位,提请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批准。由此,王建磐成为华东师大培养的第一位博士,同时也是新中国首批18位博士之一。次年5月27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北京举行我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证书仪式,华东师大刘佛年校长、曹锡华教授和华东师大培养的第一位博士王建磐参加了仪式。大会上,刘佛年向王建磐颁发学位证书。随后,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接见了首批博士生及其导师,并向导师赠送纪念品。

  历经十年浩劫,重启科研之路,终圆学术梦想。“首批博士”一直活跃在科研一线,历史成就了他们,他们也承担起了历史的重任,兢兢业业、不负桂冠。王建磐博士毕业后在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任教,1991年4月起任博士生导师,1993至1995年任数学系系主任,1995至1997年任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1997至2005年任华东师范大学校长。

五、破格晋升的“小木匠”郑伟安

1986年,华东师大打破论资排辈陈规,将一批学术上有重要成就的中青年教师破格提升为教授。图为《人民日报》对华东师大教师郑伟安(右一)、肖刚进行专题报道。

在被教育部确定为教师职称改革试点单位后,1983年6月华东师大制定了《提升正副教授的试行意见》,报请教育部批准。1985年8月,国家教育委员会正式确定华东师大为教师职务聘任与学衔评定试点单位。1986年,国家教委批准华东师大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具有教授、副教授任职资格审定权。当年,华东师大打破论资排辈陈规,将一批学术上有重要成就的中青年教师破格提升为教授,包括数理统计系郑伟安、数学系肖刚、生物系庞延斌、地理系张善余、地理系桂世勋等。

他们破格晋升的事迹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人民日报》还专门对郑伟安、肖刚担任博导进行了专题报道。其中,生于1952年的郑伟安同千千万万同时代的人一样,初中一年级刚上完,那段长达十年的特殊时期便开始了,于是早早地出了校门。如果不是身患哮喘,郑伟安将会投入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洪流,那么他的命运也将截然不同。赋闲在家,郑伟安找到了最为经济的消磨时光的方式——读书。在几年时间里,他不仅相继学完了初中、高中、大学的各种课程,还学会了英语、法语、德语等好几门外语。1973年,郑伟安被分配到上海市卢湾区瑞金街道房修队,成了一名木工。郑伟安在工作之余学完了大学数学系要求的全部科目。为了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他还撰写了“毕业论文”,并将其通过堂哥交到了华东师大程其襄教授手中,又无意间被当时师大数学系的教育革命组副组长郑启明看到。辗转之后,郑伟安终被华东师大数学系破格录取,成为文革后该系的第一个研究生。与此同时,他还被选为上海市科学大会代表,并于1978年受邀在上海科学大会上做大会发言。“在会上,我说,我这样一个‘小木匠',却想攀登科学高峰。于是‘小木匠'成了要跟我一辈子的绰号。”郑伟安回忆道。媒体以极大的热情将小木匠成长为数学家的故事传播至千家万户,郑伟安成了当时家喻户晓的励志典型。获得硕士学位留校任教后,郑伟安又继续到法国留学,取得法国国家博士学位。1986年破格晋升之时,他已经发表了二十余篇高水平论文,其中在微分流形方面的某些见解被法国数学权威称为“郑氏定理”,数学推导的相应过程被称为“郑氏过程”,多次被国外文献引用。

六、华东师大闵行新校区建设

2003年12月29日,华东师大举行闵行校区奠基仪式暨开工典礼。

2002年,华东师范大学根据上海市高校布局结构调整的战略部署,启动闵行校区规划建设,拓展办学空间,在黄浦江畔建设了一所占地近2000亩,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宜人的新校园。

2002年12月,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紫江(集团)有限公司签约,决定三方共同兴建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新校区。新校区位于闵行区南端吴泾镇范围内,西起莲花路,东至虹梅南路,北临剑川路,南靠东川路,占地总面积1821亩,在虹梅南路以东另征地250亩作为学生宿舍和青年教师公寓。2003年,华东师范大学确定了校区学科布局规划方案。2003年12月,闵行校区奠基仪式暨开工典礼举行。华东师范大学于2004年8月成立闵行校区管理委员会,同年11月,8个院系2003、2004两个年级的约2500名本科生首批搬迁入住闵行校区。11月18日,举行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启用仪式。2005年9月,学校11个院系1800名新生直接在闵行校区报到。

2006年8月,华东师大机关主体搬迁至闵行校区,学校主体搬迁到闵行校区,形成了“一校两区、联动发展”的办学格局。此后,华东师大闵行校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加强,资源丰富的现代化图书馆,设施先进、融各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实验室,日臻完善的公共数据库平台等为教学、科研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七、马龙生教授被邀出席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奖典礼

2001年8月17日,《科学》杂志首次发表以华东师大马龙生教授为主要作者的合作论文《两台飞秒激光器的相位相干光脉冲合成》。图为2005年马龙生教授相关研究成果被载入诺贝尔物理学奖公告资料后,受邀出席颁奖典礼与约翰·霍尔合影。

华东师范大学光学学科的发展经历了光学研究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历程。早在1959年,在我国著名光学和光谱学家郑一善教授的带领和组织下,华东师大建立了光学教研室和实验室,致力于光学与分子光谱学的教学与科研。在改革开放初期,实验室瞄准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肖洛(A.L.Schawlow)教授的研究成果,寻找中国和世界先进科研水平的差距。要缩小这种差距,首先要“请进来”,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华东师大邀请了肖洛教授来华讲学。1979年9月,华东师大办起了激光光谱讲习班,由肖洛教授主讲,吸收全国几十所高校和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参加。此后,实验室还陆续请了著名激光光谱学专家霍尔(J.Hall)、亨斯(Hansch)和分子光谱学专家拉姆塞来华东师大讲学和指导科研。

除了“请进来”,实验室还努力“走出去”,与国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合作。在郑一善等教授的联系和推荐下,实验室的十多位青年教师先后赴美国、德国、加拿大、意大利等国的著名实验室进行较长期的进修和合作研究,特别是肖洛和霍尔等世界一流实验室最为密切。这些进修教师学成后都先后回国,成为华东师大光学教研室的业务骨干,使华东师大光学在全国激光光谱研究领域有一定的影响。马龙生教授便是这些出国进修的教师之一。

由马龙生教授等开展的精密激光光谱技术及其应用研究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并与美国国家标准局、法国计量研究所等著名研究机构建立长期的合作研究关系;作为第一申请者,马龙生教授在光外差光谱技术方面先后获得多项美国专利;与美国国家标准局和国际标准局等国际顶尖实验室紧密合作,首次成功研制了“世界上用于测量时间和频率的最好的光尺”的光学频率梳状发生器,证实光学频率合成与传递的不确定度可达到10-19水平。2004年,马龙生教授以第一和通讯作者的身份在美国著名杂志Science上发表了题为Optical Frequency Synthesis and Comparison with Uncertainty at the 10-19 Level的学术论文,相关研究成果被国际同行评论为“是开始研制下一代原子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由于马龙生教授的突出贡献,2005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霍尔和亨斯都在其演讲中分别对马龙生教授的贡献进行了介绍,同时马龙生教授也应邀参加了2005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颁奖典礼。2010年6月2日,国际频率控制学术会议(2010 IEEE International Frequency Control Symposium)在美国将2010年拉比奖授予马龙生教授,以表彰其“在发展光钟、飞秒激光光谱以及将频率测量精度提高到19位数字的研究过程中作出的决定性贡献”。现在,年近八旬的马龙生教授依旧在科研第一线努力奋斗,承担着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


图|戴琪 老照片由档案馆提供 文|档案馆 戴琪 来源|新闻办 档案馆


编辑丨博达洛

作者: | 信息来源: | 浏览次数:

上一条:媒体关注丨【69周年校庆】华师大又通“后门”了!今天,在上海滩有名的“大学后街”重启枣阳路460号
下一条:追寻!今天,华东师大这样过“生日”

相关推荐

校庆资讯 >